仙姑本咕

Hexg's Blog

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follow
github

國內到國際的VPS國際線路大全(備份向)

前言#

我未曾想過,這個話題真的有知友在關注著這個話題,在 2020 年,我在知乎上寫過一篇文章,國內到國際的各種線路(VPS 國際線路大全)。當時只想把自己研究國際路由的一些心得寫下來放在知乎,沒想到湧現出有那麼多志同道合的讀者,這讓我這樣一個知乎小透明受寵若驚。

很可惜的是,那年,我一直未能抽出時間寫完那篇文章。等到了 2021 年,我收穫了更多的知識,和更多專業相關的朋友一起探討。回過頭來,我發現曾經寫的那篇文章過於草率,不再適合繼續更新下去,所以我打算新開一個篇章,盡可能把最新的一手資料放在文章裡,希望各位讀者能喜歡上這種風格,能給你帶來一些微不足道的幫助,也是我寫文章的初衷。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 IPv4 網絡,對於 IPv6 網絡,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我想在整理完此文後,對幾條重要的線路單獨拿出來說一說,我會直接拿接入該線路的 VPS 來做測試,來最大化給讀者可視化線路質量。

此文採用 CC BY-NC-SA 4.0 協議,可自由摘取片段用於非商業用途分享。

作者#

此文由samleong123吳明sjlleo共同完成,另外感謝朱朱Mushroom Kinoko知友們的指正。

更新日誌#

  1. 2022/01/28 新增日本地區 NTT 和 IIJ 的相關信息
  2. 2022/02/05 完善日本地區 IIJ 的相關信息,新增軟銀的信息。
  3. 2022/02/06 移除很難被證實的日本 ISP 信息;更新中國香港 ISP 的信息;新增韓國地區,添加 KT-9929 和 LG-9929 信息。
  4. 2022/02/18 修改錯別字,添加 KR 地區 ISP(繞路),完善 SK 與 LG 信息。
  5. 2022/03/10 添加 MY 地區 ISP
  6. 2022/04/09 修改 MY - TMNet 信息
  7. 2022/05/06 補充歐美 ISP 和修正香港 / 歐美 ISP 部分細節
  8. 2022/05/16 補充 TATA 在香港和新加坡與聯通的互聯
  9. 2022/05/23 簡單添加 DTAG 信息與互聯狀態

TODO#

  1. 完善日本地區的主要 ISP 互聯信息
  2. 完善韓國地區的主要 ISP 互聯信息
  3. 新增北美區的主要 ISP 互聯信息(大坑)
  4. 新增歐洲區的主要 ISP 互聯信息(大坑)
  5. 完善亞太地區的各國 ISP 互聯信息

國內幾大骨幹網介紹#

目前國內有三大 ISP,電信、聯通、移動,電信有 2 大骨幹網 ——163 和 CN2,聯通有 2 大骨幹網 ——169 和 A 網,移動只有 1 個骨幹網 CMNET,一共有 5 大骨幹網,這些骨幹網都有自己的獨立國際出口,和國外 ISP 有直接 Peer 或 Transit。

另外有用於科研和教育用途的 2 個小型骨幹網,CERNET(教育網,主用於高校)和 CSTNET(科技網),這 2 個骨幹網也有自己的獨立國際出口,但是總體規模遠小於電信、聯通、移動,故能承載的出國帶寬有限。

電信的 163 骨幹網自治系統編號 AS4134

電信的 CN2 骨幹網自治系統編號 AS4809

聯通的 169 骨幹網自治系統編號 AS4837

聯通的 A 網骨幹網自治系統編號 AS9929

移動的 CMNET 境內骨幹網自治系統編號 AS9808

移動的 CMI 境外骨幹網自治系統編號 AS58453

CERNET 骨幹網自治系統編號 AS4538

CSTNET 骨幹網自治系統編號 AS7497

要注意一點的是,CMNET 並沒有和國外 ISP 有直接的互聯,而是借助其境外骨幹網 CMI 進行互聯的。

顯然,如果我們只是了解到這裡,對於後文的很多內容,讀者還是無法理解,所以我們還需要知道這些骨幹網更詳細的信息,讓我們一個個來看。

以下的各 AS BGP 互聯圖來自 bgp.he.net ,版權歸 Hurricane Electric 所有。

如果對此已經完全熟悉的朋友建議直接跳過下面這段介紹

AS4134 CHINANET 中國電信 163 骨幹網#

寬帶業務範圍:普通家用寬帶、商用寬帶、政企寬帶

海外加速的專有業務:163 精品網套餐(上海地區)

已知出口:北京、上海、廣州

全國規模最大的骨幹網,享有最大的國際出口,如果讀者辦理的是一般性的電信寬帶又或者是商寬,訪問境外網站,如果對方 ISP 沒有購買電信的 CN2 Transit,那麼就走這個骨幹網。

image

AS4809 CNCN (CN2) 中國電信第二代骨幹網#

寬帶業務範圍:家用遊戲及海外加速寬帶、商用跨國優化寬帶、政企寬帶

海外加速的專有業務:CN2 國際精品網套餐(覆蓋幾乎全國)

已知出口:北京、上海、廣州、烏魯木齊

技術先進,一般到一個 ISP 有不止一個 Policy 可以到達,靈活性非常高,因此可以提供穩定快速的國際互聯服務,一般對海外聊天、遊戲有較高需求的都會使用該網。目前該網是國內到國際網絡高峰期能提供最好速率和體驗的骨幹網之一。

image

AS4837 China Unicom BackBone 中國聯通骨幹網#

寬帶業務範圍:家寬、商寬、政企寬帶

海外加速業務:尚不明確,或當前未推出

已知出口:北京、上海、廣州

如果是聯通用戶,除非訪問的對方 ISP 購買了電信 CN2 Transit / 聯通的 CU Premiun,否則一律走 169 骨幹網。該網目前出國擁堵程度小於電信 163,但是總體速度和延遲可靠性不如 CN2。因價格便宜實惠,一般被很多遊戲愛好者(國際服玩家)以及對普通外教課程有需求的首選寬帶。

通常我們這些 Player 也會更多傾向的考慮聯通寬帶,因為目前到國際網絡普遍較好的就是聯通的 169 骨幹網。

image

AS9929 CHINA UNICOM Industrial Internet Backbone 中國聯通工業互聯骨幹網#

寬帶業務範圍:商業寬帶、政企寬帶

海外加速服務:本网專做海外加速服務

已知出口:北京、上海、廣州

本网前身為網通的骨幹網,後與聯通合併後改為聯通 A 網,聯通將該骨幹網用於國際互聯加速服務,價格昂貴,主要是跨國企業在使用,該網已無家寬業務。

image

AS9808 China Mobile 中國移動骨幹網#

image

寬帶業務範圍:家寬、商寬、政企寬帶

海外加速業務:尚不明確,或為高 Qos 商寬 / 機房寬帶

已知出口:北京、上海、廣州

AS9808 為移動境內的骨幹網,未設與國際 ISP Peer,故所有出境流量通過 AS58453(CMI)與外網互聯。

img

AS58453 又被稱之為 CMI,是移動的國際段骨幹網,最早只在香港建網,並接入 HKIX,後逐漸擴大至全球。

移動骨幹網現如今已經不再具有國際出口優勢,目前三網中只略好於電信 163。只有高 Qos 的寬帶才可以體驗到 17 年前移動最初的樂趣。

AS4538 CERNET 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中國教育研究網絡#

寬帶業務範圍:各大高校的校園網和部分大型國內雲服務提供商

已知出口:北京清華大學

該網不服務於家寬、商寬、政企,一般來說,只有大學生和大學教授才會經常接觸到這個網絡。

很可惜,在我所在的學校雖然接入了教育網,但是學校的學生寬帶走的是 CN2 政企網絡,所以對該網的很多實際出口水平,筆者能力有限,待相關知情人士來填補。

image

國內 ISP 與國際 ISP 的互聯詳情#

亞太地區#

中國香港#

常見 ISP:CMI、CUG、NTT、PCCW、Telia、Telstra、CHT、HKBN、HKT、WTT、HGC、GTT、TaTa、HE、Cogentco、SingTel

常見 IX:HKIX、EIEHKG(Equinix Internet Exchange HongKong)

常見下游:Cloudflare、Amazon、Azure、Google、CDN77、Cera Network

該地區 ISP 連接質量排名(僅供參考,有些線路走不同的匯聚層會有不同的質量):

AS4134:CUG > CMI > Telstra >Others(對於 163 來說,只有 CMI、CUG、CN2 才可以不被嚴格的 Qos 限速,其他 163 直連的 ISP 在高峰幾乎都一致性地失速,再往後比較就沒有意義了)

AS4837:CUG > CMI > PCCW > CHT > HKBN/WTT > HKT > Others

AS58453:CMI > CUG > SingTel > HKIX > NTT > HKBN/WTT > Others

我相信對於很多南方地區的用戶來說,對於需要訪問一些全球類的網站,離得最近的 CDN 網絡都是在香港(延遲最低)。香港機房一直都是很多面向亞太地區伺服器托管商的兵家必爭之地,所以也湧現出了大量的 IDC 商家,可惜雖然魚目混雜,但是能做到價格便宜且到國內直連的卻少之又少,直連高昂的寬帶單價也勸退了大部分商家。

截至目前,只有國內大廠如阿里雲、騰訊雲敢大規模對外提供到國內直連的低價的香港輕量雲服務,把價格從千元價位瞬間殺至 2 位數,但是因為需求量極大,而不得不嚴重超售寬帶 —— 極大的延時抖動,隨機不確定的丟包,這使得對於托管在騰訊雲、阿里雲香港的網站的訪客來說體驗並不好。

CMI - 移動自己的國際骨幹網

由於 CMI 自己也在賣香港資源,所以有些下游會選擇直接購買 CMI 的 Transit,來獲得高 Qos 的 CMI 體驗,這樣國內用戶到這些下游提供商就可以全部走移動的骨幹網,來獲得高性價比且高質量的訪問體驗。

境內連接質量:非常高,只要對方下游接入了足夠的 CMI Transit 寬帶,峰值寬帶基本是移動保證的。無論是電信、聯通還是移動(當然移動用戶訪問過去,優先級是最高的)。雖然高性價比,但是畢竟是香港地區,流量單價依舊遠超美歐 Transit 的單價。

CUG - 聯通自己的國際骨幹網

  • 感謝知友 @Mushroom Kinoko 提醒,已經修正。

同移動的 CMI,聯通也賣香港資源(自治系統編號 AS10099),很多下游也選擇接入了 CUG 的資源,這對於聯通用戶來說,等於獲得了很好的質量保證。

境內連接質量:非常高,只要對方下游接入了足夠的 CUG Transit 寬帶,峰值寬帶基本是聯通保證的。無論是電信、聯通還是移動(當然聯通用戶訪問過去,優先級是最高的)。

NTT(香港)

可直連的國內骨幹網:AS4809、AS58453

在香港地區,只有電信 CN2、移動可以直連,其中電信 CN2 買了 NTT Transit 。其餘電信 163 和聯通 169 都會繞路日本和美國,詳見 NTT(日本)和 NTT(美國)。

連接質量:需要注意的是,CN2 很多時候不是萬能的,特別是香港地區。CN2 到香港 NTT 不可靠,有時候會爆炸,延遲會呈現劇烈的抖動,如果需要追求高穩定性,不推薦 CN2 用戶使用接入香港 NTT 的網絡。

移動如果不買他們的商業高 Qos 寬帶,在高峰時期直連 NTT 會被 Qos,丟包和延遲都會顯著增加,速度一般無法超過 10Mbps。對於高 Qos 的移動用戶也並不樂觀,高峰時期,因為上海和廣州地區匯聚層擁堵顯著,所以最高速率往往也無法超過 200Mbps

特殊 CM2 精品網大客戶除外,此類客戶購買了移動的國際加速業務,移動優先保證此類 VIP 付費客戶的寬帶,Qos 等級僅次於移動內網業務的必要控制流量,是所有運營類寬帶里最高的,故除非 PoP 塞爆,否則在 CMI 和各大 ISP 的 Peer 下都會極力保證合同簽約速率,哪怕是 NTT、Cogent 這些平時流量極大的網絡都可以做到插隊綠色通道。

PCCW(香港)/HKT

可直連的國內骨幹網:AS4134、AS4809、AS4837、AS9929、AS58453

我們平時接觸 PCCW 的機會很多,PCCW 也有一個負責國際優化的網絡 PCCWG (G=Global),我們平時遇到的商家一般接入的都是 PCCW(非含 G 的網)。其實 PCCW 的效果在平時是被誇大的,就算是線路可以直連實際綜合連接效果也僅僅是一個平均水平。

電信 163(AS4134)到香港 PCCW 是否直連看本地電信網絡是否有自己的 AS 號,比如北京電信的 AS4847 城域網,上海電信的 AS4812 城域網等。一般來說,如果該地網絡有自己的城域網 AS 號專門管轄,除非商家有特別優化,那麼一般到香港 PCCW 不直連,否則如果是直接位於 AS4134 上一般會直連。電信網絡到 PCCW 一般只有北京和廣州兩個匯聚層可達,上海匯聚層不可達,高峰丟包較高,速度不理想。

聯通 169(AS4837)聯通到香港 PCCW 可能繞美,原因和電信部分相同,不再贅述。直連的情況下,聯通到 PCCW 效果要遠遠好於電信,處於可用的狀態。

聯通 A 網(AS9929) 網絡質量基本是這麼多網絡裡面連接到 PCCW 最好的,延遲抖動也是最低的。但是 9929 的價格比 CN2 都要貴上好多倍,一般沒有點鈔能力是用不上的...

移動的 CMI(AS58453),如果沒有商家優化,移動會隨機把路由發往美國、日本、香港三地,以實現流量平衡,在用戶看來,這就導致延時高時低,非常不穩定,不推薦移動使用。

同時,HKT 隸屬於 PCCW,所有的國際出口都是走 PCCW/PCCWG 的。HKT 因為可以走上 PCCWG 和德國地區直連,所以也被稱之為打機神線。但是普通的 HKT 家寬 / 靜態根據段不一樣,聯通 169 可能繞韓國 KT,也有可能直連;
聯通 9929 通過 PCCW 與 HKT 互聯。

Telstra Global(香港)

可直連的國內骨幹網:AS4134、AS4837、AS4538、AS9929、AS58453

這個網絡我相信教育網用戶會比較熟悉,Pacnet 就是 Telstra 的,Telstra 承擔了教育網的亞太地區的主要出口。

Telstra 是為數不多三網都可以直連香港,對我們很友好的 ISP。哪怕是電信 163 也可以在香港地區直連 Telstra,高峰速度也算是電信 163 網絡中頂級的了,我一向非常推薦 Telstra,因此在此反復安利了。另外,Telstra 也是電信 163 到亞太地區(特別是印度、澳大利亞、新加坡)低延時的性價比解決方案。

image

Traceroute to India Telstra Global

聯通的 169 網絡到 Telstra 也不差,在香港的直連寬帶很大,高峰情況,據近一年的 SmokePing 數據來看很穩定,如果想要搞一個新加坡的 VPS,選 Telstra 線路的也不差哦~(香港的 Telstra 線路的 VPS 很少)

AS9929 與 Telstra Global 有 Peer,高峰速度非常可觀。

香港 Telstra 和移動 CMI 的互聯就比較拉垮了.... 整體互聯寬帶相比與 NTT、HKIX 而言相形見絀,這也為高峰的延時猛漲買下了伏筆(互聯寬帶一旦打滿,數據包需要排隊等待,延時立即升高)。較小的寬帶會影響線路的穩定性,如遇 DDOS 塞滿 PoP,延時和丟包也會使得網絡瞬間不可用。

所以移動用戶決定要用 Telstra 線路的伺服器來搞事情之前最好深思熟慮一下 - -

CHT(香港)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AS4134、AS4837、AS58453

CHT 即中華電信,為中國台灣的第一大 ISP,擁有 2 大骨幹網(CHW「 HINET」、TWGATE),我們通常說的 Hinet 即為 CHW 網絡,CHW 與 TWGATE 的關係可以參照電信 163 和 CN2 的關係。

事與願違,從幾天前開始,電信 163 骨幹網到 CHW 網絡的效果急轉直下,無論是低峰還是高峰的下載速度都只能用慘淡來形容。所以除非你有業務需求,否則我不推薦你把個人網站放在 CHW 下,高昂的成本價格現在無法匹配上其延遲和速度,是個性價比很低的選擇。

相比於電信 163 的拉垮表現,聯通 169 的表現就漂亮的多,差不多的延遲卻有著更低的丟包,更高的峰值速度。但是鑑於該地區很高的主機售價,如果你是一個聯通用戶,CHW 也未必是最佳的選擇。

也別對移動 CMI 抱有太大的期望,在低峰和高峰表現截然不同,高峰常常極度拉垮,上面的 Telstra 好歹還有速度,這個是真的一點速度都跑不出來,不推薦。

HKBN/WTT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AS4134、AS4837、AS58453

HKBN 都主要服務於香港寬帶,故一起討論了,目前沒有看到亞太其他有接入它們的案例。一般只有在流媒體解鎖用途的時候會用到它。

HKBN 三網可以直連,由於沒有資料表明 HKBN 擁有強大的國際骨幹網,這兩家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故點到為止。

HE(香港)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AS58453(Through HKIX)、AS9929(via HKIX)

移動可以通過 HKIX 直連 HE 香港,但是該操作需要 IDC 調整路由表,否則移動默認連接香港 HE 會繞美。

聯通 9929 同樣也是通過 HKIX 直連 HE 香港。曾經是走 CUG 的 HKIX 互聯,如今是走聯通 9929 自己與 HKIX 的互聯。

爆炸繞路三幻神之一,所以對於電信、聯通 169 和教育網來說,都会繞美,故詳見 HE(美國)。

TaTa(香港)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AS4837、AS9929

電信 163 網絡原先和 Tata 在香港有 Peer,但現在基本不走了,具體原因未知。聯通和 Tata 在香港直連,大部分情況下回程繞美,安徽聯通商寬到香港 GCP / 台灣 GCP(標準 ip)回程走 Tata 直連。此線路出現的概率極小,聯通 4837 和香港 Tata 存在帶寬大約為 600mbps 的 peer。

在特殊優化下,聯通 9929 可以經過 TATA 與 CUG 的 Peer 來得到直連。但是非優化線路哪怕跟 CUG 有 Peer 也繞美。不愧是爆炸繞路三幻神之首...

Cogentco(香港)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無

爆炸繞路三幻神之一。Cogentco 在香港地區沒有國內的 ISP 可以直連。電信、聯通 9929、移動和教育網會繞美,聯通 169 則繞新加坡,詳見 Cogentco(美國)、Cogentco(新加坡)

GTT(香港)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無

GTT 在香港地區沒有國內的 ISP 可以直連。三網均會繞美,詳見 GTT(美國)

中國澳門#

常見 ISP:中國電信(澳門分公司)、CTM、MTel

中國電信(澳門)

中國電信自己在澳門經營的分公司,國內全部網絡都可直連,走 AS4134 或 AS4809(GIA)。

CTM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AS4134*、AS4837*、AS58453

* 並非所有 IP 都直連,非大陸優化的國際網絡都不直連

CTM 是澳門最早成立的電信公司,在澳門地區提供上網服務,目前仍舊是當地規模最大的 ISP。

CTM 很早就和電信 163、聯通 169 互聯,網絡質量可靠,但是 CTM 的機房托管業務把網絡分為了 2 類,一類是國內優化,即提供國內直連路由,一類是更加便宜的國際路由,這類路由不提供國內直連。目前市場上比較平民的澳門 VPS 都是國際路由,並未針對國內優化。

移動則是在後期不斷擴張中涉及澳門移動上網業務,後在澳門建設 PoP,但澳門 PoP 只和香港 PoP 相連接,所以移動用戶如需訪問澳門 CTM 需要先經過香港方可到達,延遲自然就不如前者低(大約多了 6ms)。

MTel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AS4134、AS58453

MTel 於 2011 年成立,是所有澳門經營的電信公司裡資歷最淺的。MTel 和中國電信 163 目前已經實現互聯,但因容量很小,導致互聯效果不佳 —— 澳門 MTel 和中國電信 163 的互聯經常打滿,延遲波動很大,晚高峰受限於整體互聯寬帶大小,速度也無法令人滿意。

聯通繞日本 NTT,主要取決於聯通到日本 NTT 的表現,移動走自家的澳門 PoP,主要取決於 CMI 是否給力。

中國台灣#

常見 ISP:HiNet、TFN(台灣固網)、SeedNet、TaNet(台灣學術網絡)、HomePlus(中嘉寬頻)

常見 IX:TWIX

HINET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AS4134、AS58453、AS4837

其中 AS4134 和 AS4837 延遲都明顯要比 AS58453 高一些。廣州移動延遲大約 40ms,武漢電信家寬環境中延遲大約 50ms~60ms,北京電信商寬大約 70ms,上海聯通商寬延遲大約 170ms,長沙聯通商寬延遲大約 140ms。

HiNet 是中華電信(CHT)的品牌,也是全台灣最大的寬帶提供商。目前台灣地區的主流流媒體解鎖都是用了 HiNet 動態 IP(家寬)以及靜態 IP(商寬、IDC)來解鎖的。HiNet 擁有整個台灣地區最大的電信骨幹網,也是國內出口流量最大的 ISP。CHT 另擁有一張 TWGate 的網絡,專注國際互聯,其性質相當於中國電信的 CN2。

TFN

台灣固網

SeedNet

TaNet

HomePlus

日本#

常見 ISP:NTT、IIJ、KDDI、BBTEC、Telstra、PCCW、BGP.NET

常見 IX:JPIX、BBIX、EIEHND(Equinix Internet Exchange Tokyo)

常見下游:Cloudflare、Amazon、Azure、Google、M427、xTom

日本的寬帶業務競爭激烈,導致 ISP 提供商不得不殺出更低的價格來吸引客戶,但是往往事與願違 —— 用戶的口碑卻更糟糕了。比如,和阿里巴巴合資的 SoftBank(軟銀)公司創立的 ISP 服務商 ——BBTEC,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實際晚高峰網絡擁堵,體驗很差勁,試想如果發條消息都要卡半天的話,真的是一件很讓人抓狂的事情呢。

不僅是家寬,商寬乃至伺服器機房,接入一條 ISP 線路的成本價格都不菲,況且很多日本 IDC 只對日本本國居民提供服務,所以催生了很多代辦業務,最有名的就是櫻花機房的伺服器代辦服務。往往只有這些對本土開放的 IDC 才有可能是原生 IP(可以解鎖當地的眾多流媒體、遊戲和網站,很有意義),所以哪怕要被代辦收取高額的代辦費,也會有很多有需求的人士會前去購買。

NTT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AS4134、AS4809、AS4837、AS9929、AS58423

日本作為 NTT 的大本營,幾乎全國的寬帶服務提供商都有 NTT 的蹤跡。因為 NTT 的骨幹網覆蓋了日本幾乎所有能夠覆蓋到的地區。

關於日本 NTT,我想在文中說明的實在太多了,限於篇幅,我還是精簡一下 - -...

NTT 和國內 ISP 互聯時間很早,在 2000 年後,NTT 和當時的網通互聯,互聯出口設在上海和北京,並在上海和北京分別建設 NTT 的 PoP 節點(少數國外 ISP 將 PoP 設在國內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但是這是目前國內直連日本 NTT 延遲很低且很穩定的渠道,CN2 到日本 NTT 都幹不過它,根據實測,目前 NTT-9929 的速度基本取決於用戶接入的 9929 的帶寬速度。

中國電信 163 和日本 NTT 之間的擴容就勤快多了,電信還在日本東京設立了 PoP 方便和日本本土 ISP 快速互聯。聽起來很美好是嗎?但是這不妨礙電信 163 和日本 NTT 之間日常大爆炸(裡面大部分都是被巨量的 DDOS 流量打崩的)。

絕大多數情況下,163 - 東京 NTT、163 - 新加坡 NTT 兩線是 163 網絡所有互聯線路中質量最差的網絡,沒有之一

根據近一個月的監測記錄,上海電信到東京 NTT 之間的平均延遲(周期為半小時)在 48~295ms 之間抖動,高峰一小時平均丟包率峰值可達 40%,高峰一分鐘平均丟包率極限情況下達到了驚人的 99%,這就導致了高峰哪怕繞美的體驗都要強於直連。

聯通的 169 網絡早期有 2 條路線可以前往日本 NTT,一條是從北京 - 大阪,另外一條是上海 - 東京。雖然聯通 169 一直普遍被用戶認為國際出口質量很高,但是這 2 條 NTT 的線路也並非各位讀者想的那麼美好。

北京聯通 169 - 日本大阪 NTT 該線其實最早是網通搭建的。聯通收購網通後,便把網通的 PoP 撥給自己使用,直至今日,我們都可以在 NTT 在北京 PoP IP 的 rDNS 上找到來自歷史的證明 ——

129.250.8.26(xe-0.cnc-g.osakjp02.jp.bb.gin.ntt.net)
這裡的 CNC,就是曾經的 China NetCom(中國網通)的縮寫,osakjp,指的就是日本大阪。xe 是指骨幹網路由使用的是 Juniper 公司研發的路由,每條線為 10Gbps 端口 。

但是到了現在,由於聯通也在不斷開拓自己的國際市場,目前聯通也在東京和大阪分別設立了 PoP,只是目前往北京方向回程依舊在走 NTT 的北京 PoP,往上海直接走的是聯通在日本自己的 PoP 了。

經過了最近的一番擴容和優化,北方聯通 169 往日本 NTT 方向也有很大的改善(目前暫時停止北京 - 大阪該線路由,走上海),延遲顯著降低。雖然去程多繞了一點,但是延遲下降了很多,還是可以接受的。

移動作為後來者,前往日本 NTT 最早都是借助香港 CMI 出國,近兩年才開通了日本東京的 PoP,並用上了全新的 NCP 海纜才得以能夠不繞港直連。

但是目前移動到日本 NTT 都不走 NCP,而是繼續繞香港 CMI,估計在不久的未來直連後會有更低的延遲體驗。

IIJ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37、AS58423

中國電信的 163 與 IIJ 的互聯是通過電信在東京的 PoP 實現的,國內可以通過三大匯聚層輕鬆訪問 PoP 節點。互聯的網絡質量遠好於和 NTT 的質量。IIJ 是電信 163 用戶造訪日本網站最好的線路之一,目前已經勝過軟銀,不考慮高峰丟包和延遲抖動,是性價比之選。

中國聯通 169 與 IIJ 的互聯方式和電信幾乎一樣,但是綜合來看要好於 163 與 IIJ 互聯的質量。提供 IIJ 接入的 IDC 價格比較親民的很多,如果不願意接受軟銀的高價位的話,不妨試試 IIJ。另外,教育網前往 IIJ 也會走聯通 169 骨幹網出國。

目前移動和 IIJ 的互聯已經通過東京移動的 PoP 來完成,故移動到日本 IIJ 不再繞香港而是通過 NCP 海纜直連東京的 PoP 後與 IIJ 完成互聯,上海移動到東京 IIJ 參考延遲為 45ms(實際上可以做到 32ms)。

綜上,IIJ 是日本地區對我們比較友好的,也是價格相較於其他三家比較實惠的一家 ISP,如果沒有太小眾化的需求,上國內走 IIJ 的 VPS 是很省心的選擇。

BBTEC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37、AS9929、AS58423

BBTEC(軟銀)其實是近幾年才被我們注意到的一家 ISP,在上海地區設有 PoP 並與電信 163 和聯通 169/9929 互聯。該線路一直被稱之為聯通到日本最好的線路之一。

想要補充一點的是,9929 早期和軟銀並沒有直連 Peer,而是借助 4837(聯通 169)作為跳板實現的。而近期在路由測試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軟銀和 9929 已經在上海 PoP 實現互聯,但是在 BGP ToolKit 上都未顯示 2 者有任何形式的互聯,基本可以判斷是 Private Peer。

電信 163 到軟銀延遲相比於 NTT 屬實較低,但是卻同樣跑不出什麼速度來,延遲最初是日本御四家裡最低的,但是後來因為使用人數的增加,延遲逐漸不如 IIJ。

聯通 169 到軟銀的延遲則相對不穩定,取決於去程走上海口和北京口,通常 BBTEC 回程經由自己的上海 POP 與聯通互聯。儘管聯通和軟銀互聯的優勢已經不如以前,但是目前仍舊是聯通到日本最好的線路之一。

聯通 9929 到軟銀的延遲穩定,互聯速度也取決於用戶接入的 9929 帶寬速度。

如今,移動已經在日本的東京設立了 PoP,所以從回程看,除了廣州移動還是繼續走香港 CMI,其餘均在日本就 Peer,並由移動自己的骨幹網負責流量回國承載。目前去程依舊全部繞香港 CMI,這也導致北方移動延遲的升高。總體來說,軟銀對北方移動不友好。

KDDI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AS9929

曾經活在傳說中的線路,價格昂貴,唯一的優勢就是低負載,延遲一般 40ms 上下抖動。聯通 9929 速度單線程只能跑到 100Mbps 左右。

新加坡#

常見 ISP:NTT、Singtel、Telstra、StarHub、MyRepublic、PCCW (G)、Cogentco、HE、Tata、CMI、CUG、BGP.NET、SG.GS

常見 IX:SGIX、EIESG(Equinix Internet Exchange Singapore)

下游:OVH、Cloudflare、Google、Amazon

NTT(新加坡)

可直連國內骨幹網:AS4134、AS58453

正如你所見,NTT 在亞太地區無處不在~所以我們一般把 NTT 視作亞太地區 ISP 的標杆,這已經成為了事實上公認的標準。

在新加坡,NTT 也擁有巨量的骨幹資源,輕鬆連接新加坡所有的本地 ISP。NTT 也有多條新加坡至日本的海底光纜所有權 / 使用權,所以 NTT 可以借新加坡作為跳板,以此連接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度等國,在其後我們也會討論到這些地區的本地網絡情況。

中國電信 163 與 2020 年和 NTT 在新加坡正式建立互聯,即意味著新加坡 NTT 從即日起無需繞行日本再與 163 骨幹網互聯,但是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因為新加坡地區的中國電信 163 和 NTT 互聯寬帶很小,所以幾乎全天都處於被塞滿的狀態,延遲異常偏高,丟包率極大,因此非常不推薦使用 163 連接新加坡地區的 NTT。

移動的 CMI 在新加坡有自己的 PoP,同時在當地就可以和 NTT 互聯,因互聯寬帶很大,所以目前沒有看到被塞爆的情況,移動用戶目前訪問新加坡地區資源的主流渠道就是通過新加坡 PoP。

聯通 9929 和聯通 169 目前都不能直連新加坡 NTT,請詳見日本 NTT。

SingTel(新加坡電信)

可直連骨幹網:AS4837、AS9929、AS58453

Update: 隨著移動 CMI Transit 在亞太的高性價比的優勢被挖掘,我們也可以看到大量走 CMI 的香港 / 新加坡 VPS 出現在市場上。這也是目前最具有性價比的大寬帶亞太 VPS,但是目前 CMI 的峰值流量已經達到其容量極限,如果依舊不能大幅度擴容的話,CMI 在晚高峰的延遲和丟包已經呈現顯著增長的趨勢。

移動為了減輕自己的跨國骨幹網壓力,目前已經開始對於第三方 ISP 收取更高的 Transit 費用,第三方有些已經採用單向路由的方式來節省成本。對於 SingTel 來說,大陸 -> 新加坡的這部分流量要遠大於新加坡 -> 大陸的流量,而現在擁堵的也主要是新加坡 -> 大陸的這部分流量,所以目前 SingTel 已經斷開了往大陸方向移動在新加坡的直連,改走更加通用的 NTT。不過目前移動對自家網絡 CMI 和 NTT 的質量部署了較為嚴格的限速策略,導致延遲、丟包和速度表現均不佳。

聯通的 169,在這裡把 “穩定” 兩個字表現的淋漓盡致,網絡對於亞太的支持絕對可以稱為老二,在新加坡地區,聯通和 SingTel 有直接 Peer,故整體延遲和移動幾乎一致,只要回程不繞路,使用 SingTel 也很棒,目前聯通也是唯一 SingTel 雙向新加坡直連的國內 ISP。

但是對於中國電信 163 來說,因 163 網絡和 SingTel 在世界各地都沒有 Transit/Peer,這就導致前往新加坡 SingTel 之前,數據先會被發送至美西 Tata/Telia,但是目前電信 163 和美西的互聯早就已經滿了(其實不只是 163,CN2 也滿了),所以速度上來說非常糟糕,加上嚴格的動態 Qos 策略,使得延遲和丟包雪上加霜。

需要補充一下的是,新加坡 SingTel 是全新加坡最大規模的 ISP,在非大陸地區的國際互聯上面,SingTel 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優勢,如果您在新加坡的話,選擇 SingTel 還是最佳選擇。

Telstra Global(新加坡)

可直連骨幹網:這都香港直連了,還要什麼自行車!

由於接入 Telstra 的 VPS 大多在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而 Telstra 和國內御三家主要的 Peer 在 HKG(香港),所以速度肯定差不多的啦~

StarHub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37、AS58453

StarHub 是當地一大本土運營商,提供寬帶服務,因為規模較大,常用來解鎖新區流媒體的用途。

既然三網都在新加坡和 StarHub 有 Peer,那麼是不是就代表著 StarHub 到我們國內的表現非常優秀呢?實際路由表現並沒有讀者想象中的那麼好。電信 163 去程是直連但是回程是繞路的,聯通 169 回程是直的但是去程繞了日本 NTT。

只有移動比前兩者好一些,通過新加坡 EIE 和 Starhub 互聯,較於前者這種的優勢在於 IX 中心互聯非常方便對接 IX 內的所有網絡,但是容量可能有限,難免高峰不爆炸。

MyRepublic

MyRepublic 也是當地一大本土運營商,通常被用來解鎖新區流媒體的用途。但是 MyRepublic 沒有任何和國內御三家的互聯,所以最好使用移動 CMI 或者 CN2 中轉。

中國電信 163、中國聯通 169 網絡走 NTT,移動走新加坡 EIE 至 StarHub 再轉 MyRepublic。

Cogentco

可直連骨幹網:AS4837

近日,中國聯通 169 在新加坡地區和 Cogentco 開通了新的 Peer,使得很多亞太地區 Cogent 單栈的寬帶 / 伺服器都煥發了新的生命,通過聯通的 169 網絡,可以做到廣州聯通到新加坡 Cogentco 46ms 的延遲成績。

Tata

可直連骨幹網:AS4387、AS9929 (從 AS10099 接入)
Tata 在新加坡與聯通存在 peer,可經由 AS4837 直連廣州入口,目前已知經過新加坡 Tata 到聯通的線路幾乎都是孟買一帶的機器,例如 Linode、阿里雲、騰訊雲等

馬來西亞 #

常見 ISP:TMNet (unifi) 、TIMEdotCom (TIME MY)、EBB.MY (Extreme Broadband) 、Allo Technology (City Broadband) 、Maxis Communications Bhd 、Celcom Axiata Berhad 、PCCW (G)、HE、Tata、CMI

常見 IX:MYIX (The Malaysia Internet Exchange) 、JBIX (Johor Bahru Internet Exchange (JBIX))

下游:Cloudflare、OVH、MSCHosting (Exabytes)、U Mobile 、DiGi Telecommunications (Telenor)、MYREN (Malaysian Research & Education Network)

馬來西亞所有的 ISP 幾乎都對中國移動友好,有些是在 Equinix SG 轉一圈後接入 CMI , 有些是接入 NTT 新加坡 後到 NTT HK 再到 CMI HK

TMNet (unifi)

TMNet (unifi) , ASN 為 4788 , 是全馬來西亞數一數二的 ISP , 幾乎壟斷馬來西亞近 70% 的固定寬頻市場,常用來解鎖馬區流媒體的用途

可直連骨幹網: AS4134 中國電信

中國聯通會從新加坡接入 HE.Net 後繞到美國 HE.Net 再接入中國大陸

image

中國電信通過 TM 接入中國電信日本後接入中國大陸

image

CN2 經由 Singtel SG 後跳入廣州

image

中國移動先是到 Equnix SG 再到 CMI 再到 AS9808

image

和 TIMEdotCom (TIME MY) 的互聯很爛,經常出現晚高峰 100ms + 的情況

國際網絡質量偶爾抽風

和 OVH 新加坡擁有 peering

TIMEdotCom (TIME MY)

TIMEdotCom (TIME MY) , ASN 為 9930 , 是全馬來西亞除 TMNet (unifi) 第二大的 ISP,提供的家寬配套無論是在速度還是價錢都吊打 TMNet (unifi) , 雙向 500Mbps 帶公網 IP 家寬只需 210 + 人民幣,在馬來西亞算很便宜了,目前市面上沒看見 TIMEdotCom 的 VPS,不過可用來解鎖馬區流媒體

可直連骨幹網:

  • IPV4 : N/A

AS9808 會經過:

  1. NTT SG - NTT HK - CMI HK - 9808
  2. HE.NET KL - HE.NET SG - Equinix SG - CMI Guangzhou - 9808

163 骨幹網和 TMNet (unifi) 情況類似,會轉發到 Tata :
Tata SG - Tata JP - Tata US - 163 骨幹網

CN2 會經由 HGC HK 接入大陸 CN2

AS4837 都會經過 Singtel

  • IPV6 : AS4134

仍不確定 TIME 跟 中國電信買了多少容量

可是通過路由
image
可以發現是直接從馬來西亞 TIME 骨幹網跳入中國電信新加坡 PoP , 後直接到中國大陸電信骨幹網

AS4837 : 去程經過 NTT SG - NTT 日本 - 中國大陸
目測回程繞美 ,延遲可達 200ms +

image

其他 ISP 基本都半斤八兩:

  1. Maxis 上 AS4837 同樣走 Singtel
  2. Digi / U Mobile 靠 AS4788 作為上游所以線路基本和 AS4788 一致
  3. Allo Technology 最大上游為 Cogent , 也有接入 TMNet , 不排除部分線路走 TMNet 過,IPV6 最大上游為 HE.Net
  4. EBB.MY 基本靠 HE.Net 做上游,移動 / 聯通 / 電信都不討好,不過可以直接接入 CN2

總結:

馬來西亞 ISP基本都對中國移動友好極少 ISP (比如 Maxis / TIMEdotCom) 在連接中國聯通時走的是 Singtel 直連,不過延遲 90+ , 有可能回程繞日本
市面上目前也就 TMNet (unifi) VPS , 仍未見到類似 TIMEdotCom / Maxis 的 VPS

韓國#

常見 ISP:KT、SKT、LG (繞路的 ISP、PCCW、Telstra Global 繞日繞港繞新加坡 故不測試)

常見 IX:KINX

常見下游:Moack、Oracle、Cloudflare、Amazon、Azure

韓國本土網絡發達,除了三大 ISP 以外還有地區性 ISP,大陸地區前往韓國主要走 TPE、APG、APCN-2、NCP 四大海纜。

國際路由差強人意,但靠著 CDN 也足夠應付。但到中國大陸的帶寬與路由不盡人意,繞路與直連匯聚層日常性堵塞層出不窮,丟包與抖動比較嚴重(雖然沒有到 163-NTT 那麼誇張)。

同時韓國的互聯網管理相對嚴格,購買上比較麻煩。

KT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09、AS4837、AS9929、AS58453

KT(Korea Telecom),韓國最大電信運營商,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

目前電信 163/CN2 和韓國 KT 之間的互聯是通過 APG 海纜完成的,因為 APG 海纜只在上海有登陸,所以目前前往韓國 KT 都是走上海出口。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電信 163 還是 CN2 和韓國 KT 的互聯寬帶均有限,高峰匯聚層沒炸先 Peer 炸了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電信 163 至韓國 KT 的速度在 Peer 不被塞滿的情況下單線程能跑 100-200Mbps,晚高峰受限於匯聚層和 Peer 寬帶的雙重因素影響,速度受限比較嚴重。CN2 雖然不用太擔心匯聚層的擁塞問題,但是目前的 Peer 寬帶依舊是比較主要的速度和延遲等穩定性制約因素。

聯通 9929 與 KT 有互聯,同樣也是走上海出口。高峰期幾乎無丟包,延遲極低,單看極限最低延遲逼近滬韓 IPLC;可惜經常抖動,雖然幅度不超過 5ms。速度方面也屬於跟日本 ISP 到 9929 一樣,KT 到 9929 的速度取決於用戶接入的 9929 帶寬速度。近期似乎擴容 / 更新設備了,抖動大幅降低。

根據測試。KT - 廣州移動(120.197/183.240 段)高峰期速度非常不穩定,回程路由繞港。

SK Telecom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09、AS4837、AS58453

SKT 可能從某種意義上知名度比 KT 高,SK Telecom 是韓國最大的移動網絡業務運營商。
實際上提供網絡服務的是 SKT 的旗下公司 SK Boardband。這一點可以從 ASN 信息中看出。

SK - 163 答案很簡單,走上海出口直連但是會 BOOM,包括 163+...
SK - CN2 非常穩定,有 Peer,任何時段基本沒有丟包但看起來繞港,速度不穩定。
SK - CU169 (上海) 時延會在高峰期會振蕩,速度也飄忽不定,但配合單邊加速還算可用。
CMI 與 SK Boardband 在香港 Peer,移動經香港到 CMI 可以與其直連,到廣東移動的速度飄忽不定。

LG

可直連骨幹網: AS4134、AS4809、AS4837、AS9929

韓國第三大 ISP, 現名 LG Uplus,曾用名 “Intergrated LG Telecom”。LG 的電信發展歷史基本上就是一場收購史……
LG Uplus 由三家 LG 子公司合併而來,分別是 LG DACOM,LG Powercom 和 LG Telecom。其中 LG DACOM 和 LG Powercom 又是收購而來。原來的 LG Powercom 負責運營民用網絡,從韓國電力收購而來;LG DACOM 負責國際通信業務,也就是 LG 的國際路由上會出現 DACOM 的原因。

DACOM 全名為 DataCommunication,由韓國政府牽頭,LG 與三星共同投資建設,但擁有獨立經營權的 ISP,後因為 LG 額外注資增持股份,LG 完全接管 DACOM。而 LG Telecom 則是 LG 自己獨自投資建設的移動網絡。

LG 到聯通 169(上海)直連,走上海出口,配合單邊加速高峰期速度不錯。但 ICMP 丟包率特別高。

LG 到聯通 9929 是直連,同樣走上海出口。但奇特的是雖然延遲也很低,速度卻非常不穩定,隔三差五就突發性的延時起飛;但是正常的時候又十分平穩,幾乎沒有抖動,可速度依舊不盡人意。

越南#

常見 ISP:VNPT、FPT

VNPT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37、AS58453

作為全越南最大的電信 ISP,VNPT 擁有著全越南最大的骨幹網和國際出口,但是一般很少有人會拿越南的寬帶做流媒體解鎖服務。

雖然電信 163 和 VNPT 互聯(廣州出口,胡志明市 PoP),但 VNPT 的網絡質量本身就不是很可靠,導致高峰沒有速度乃是常態。最近 VNPT 還把回程的 163 直連路由改成繞路了(到香港後轉 PCCW,但 PCCW 到電信現在默認會繞美),使得電信 163 和 VNPT 的網絡單向互聯意義不大。

電信 163 也和 VNPT 在香港地區以 CTG(中國電信國際)的名義互聯,但少有可以走到這條線上的,而且回程依舊繞 PCCW,導致目前兩條與 VNPT 互聯的線路都是單向路由。

電信 163 最神奇的地方莫過於,並不是所有的 VNPT IP 段都會走上述 2 條互聯,也有可能會走美西的 Tata 亦或是走歐洲的 Cogent 借助胡志明的 BICS 接入 VNPT。

聯通 169 到 VNPT 也通過胡志明市的 PoP 互聯,但是和電信 163 一樣,也是單向互聯,回程繞 PCCW。

移動 CMI 在香港和 VNPT 互聯,常規操作,有興趣的可以翻翻香港地區的 ISP 是怎麼和移動互聯的就知道了。

FPT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37、AS58453

如果說 VNPT 到國內御三家都不怎麼友好的話,那麼 FPT 應該是到越南地區非常友好的 ISP 了。

電信去程 163 會走聯通的網絡去和 FPT 互聯,回程走香港 CTG 回國,但是寬帶很小經常爆炸,不爆炸的時候速度很快,期待以後的擴容。

因為 FPT 接入了 CUG,所以聯通 169 到越南 FPT 走的是 AS4837->AS10099->FPT,雖然 CUG 很可靠,但是依舊受限於 FPT 接入寬帶的容量,晚高峰幾乎天天爆炸,這個只能等 FPT 擴容。

移動 CMI 和 VNPT 一樣,都是常規互聯,晚上也炸的很厲害。

我後期還會在這裡添加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孟加拉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等國家。

歐洲 / 北美地區#

歐洲 / 北美的網絡情況跟亞太差異比較大。歐美的中小 ISP 大部分依靠的是 IX 互聯或者機房托管的混合網絡接入。
雖然商業網絡的價格比亞洲地區便宜,但至少對中國用戶來說,很少再回程路由中遇見歐美的 Regional T1 或者高質量 T1 ISP。

比如說在歐洲的 Orange (前身法國電信 France Télécom,AS Rank 11),Vodafone (總部在英國,AS Rank 12),Deutsche Telekom (德國電信 AS Rank 24), 北美的 ATT (AS Rank 20) ,Verzion (AS Rank 21) ,Sprint (AS Rank 26)。題外話,BT (英國電信) 反而是 Regional T1,AS Rank 比中國電信還低。

歐洲德國#

DTAG

可直連骨幹網: AS4134、AS4837、AS9929

Deutsche Telekom AG ,德國電信,德國第一大 ISP,T1 級。旗下移動運營商 T-mobile 相比於 DTAG 更加知名。

DTAG 於 AS4134 和 AS4837 均有 peer。同時也是 AS9929 上游。但延遲均 200 + 起跳。

電信 163 普通家寬會被強制丟包,而 163plus 能保證相對穩定延遲與相對較低的丟包

聯通 169 則取決於匯聚層是否擁塞。非擁塞狀態則能保證網絡質量。但是只限於北方地區的聯通(如河南 / 山東等)。
南方地區的聯通(如上海)將會被無慈悲的繞美,由 DTAG 轉發 Level3。

AS9929 依舊穩定發揮,甚至延遲優於 AS4134 AS4837, 但速度很勉強,幾乎穩定 80Mbps。

Cogent Communications

Cogentco 由於在 Traceroute 上的細節寫的過於清楚明白,以至於有一部分以為跳數越多越差人覺得 Cogentco 不行。雖然它也確實不太行...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37、AS9929、AS58453。

Cogentco, 聯通 9929 真正的互聯主力…… 幾乎絕大部分的歐美線路到 9929 都會被 Cogentco 宣告。以至於在歐洲會出現回程不走 DTAG 硬是跑 Cogentco
外加聯通 9929 的 NOC 基本不會主動調整歐美路由。速度十分玄學,單線程在 50Mbps 搖擺,多線程卻接近跑滿。

美國洛杉磯 & 聖荷西#

洛杉磯和聖荷西是美西重要的面向亞太地區的互聯網 PoP 中心,TPE 海纜多從此處 2 點接入。中美之間的互聯佔據了出境流量很大的一部分,也是電信 163 出國的主要路徑。

HE

HE,全稱為 Hurricane Electric(颶風電氣),目前是坐擁全球以 Peer 數量計算的最大 IPv6 骨幹網的 ISP,骨幹網自治編號為 AS6939。HE 也提供免費的 IPv6 Tunnel,以方便 IPv4 單棧的用戶能夠無障礙地訪問 IPv6 網絡。

HE 的發展思路一直是竭盡全力和世界上更多的 ISP Peer,儘管獲得了非常多的本地互聯,但是因自身前期在亞太骨幹网投入不足,導致和一些 ISP 對等寬帶過小、跨洋傳輸場景下的寬帶傳輸速率有限,HE 也一直在努力擴容,可惜仍旧有較大缺口。

我們看到的亞太地區(香港、新加坡)的低價 VPS 產品線,幾乎都一致地選擇了 HE 作為唯一的互聯網接入,而且接入的寬帶並不大,平均 1Gbps。但是哪怕是 HE 這樣的 ISP,在亞太地區的 BGP Transit 也頗為昂貴,這些商家為了能夠有所盈利,在超低的 VPS 價格上,寬帶上面必須大幅超售,這些反而給低端用戶群體帶來了十分糟糕的用戶體驗,很多時候,這些 VPS 訪問外網速度慢不是 HE 的問題,而是 IDC 沒有購買足夠的寬帶導致。

作為對等節點極多的 HE 來說,IPv6 網絡下和中國大三 ISP 均有直接互聯,也是當下國內 IPv6 網絡跨國的主要對等 ISP,為推動全球 IPv6 互聯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37、AS58453

電信 163 和 HE 在洛杉磯有 10~20G 的互聯,平時鮮有出現較大的延時抖動,但是速度限制較為嚴重。

聯通 169 和 HE 的洛杉磯互聯通常被視為在廉價互聯裡面很具有性價比的,相比於聯通 169 和 GTT 的互聯,和 HE 的互聯質量就要好很多,很多用戶也在儘可能選擇更價廉物美的選擇。

CMI 與美西的互聯一向較差,並不具有較好的連通性,再加上 HE 和 CMI 的互聯本身就炸的比較厲害,此條線路不推薦移動去嘗試。

GTT

GTT,前身為 Global Telecom and Technology,自 1998 年成立以來,在跨國電信業務上耕作至今。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37、AS58453

聯通 169 在美西較大地依賴 GTT 的互聯,導致延遲相比正常美西延遲高很多,速度並不樂觀。

電信 163 和 GTT 的互聯卻是出乎意料的好,根據 SmokePing 的結果,電信 163 和 GTT 的互聯全天幾乎不丟包,完全受限於匯聚層是否通暢。這就意味著只要使用高 Qos 的電信寬帶就可以獲得較好的速度。

Telia

Telia 是瑞典最大的電話和電信通訊公司,前身為瑞典電報局及芬蘭電訊。現更名為 Arelion,但目前在路由上的名稱依舊是 Telia。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09、AS4837、AS58453

Telia 在美國、歐洲都有和電信 163 互聯,總體來說是很中規中矩的線路,

Cogent Communications

可直連骨幹網:AS4134、AS4837、AS9929、AS58453

跟歐洲情況差不多。

電信 163 在美西較大程度上依賴 Cogentco 的互聯,爆炸的幾率較高。

Verizon

可直連骨幹網:AS9929

聯通 9929 與 Verizon 的互聯一言難盡,延遲不是最優,單線程速度也不是最優。高峰期單線程速度在 50-70Mbps 震蕩。而多線程速度倒是能跑滿,非常的玄學。
有時候其他北美 ISP 到聯通 9929 需要經 Verizon 轉發,而被轉發的速度就很難保證了。

Level 3

ATT

NTT

Tata Communication

Vodafone

PCCW

Comcast

非洲地區#

image

肯尼亞#

常見 ISP:LiquidTelecom

可直連的骨幹網:AS4134、AS4809、AS58423

LiquidTelecom 在肯尼亞設有非洲國際交換中心,後與中國電信簽署合作關係,目前中國電信在肯尼亞設有一處 PoP,同時接入了 163 和 CN2 網絡,和 LiquidTelecom 都有 Peer。

LiquidTelecom 也是非洲北部最大的 ISP,在非洲擁有 100GE 的骨幹網,可以說是非常強了。電信 163 前往該 PoP 需要先在新加坡的 163 PoP 中轉,後前往非洲。在世界各地有自己的骨幹網以及 PoP,這就是為什麼中國電信現在越來越被認可為 Tier 1 的原因。

雖然聽起來特別厲害,但是實際上 163 網絡到肯尼亞直連很差,不過這並不是因為 LiquidTelecom 導致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